【导语】在中车电动产品工艺部,有这样一位被大家亲切称为“亚哥”的人物——王亚。作为工艺部的自动化主管,他以精湛的技术和不懈的创新精神,赢得了同事们的广泛赞誉。面对挑战,王亚总能迅速找到解决方案,用实际行动诠释了“有问题、找亚哥!”这句口头禅背后的信赖。他的高精度柔性工装夹具创新,不仅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,更为公司降本增效作出了重要贡献。王亚,这位工装领域的佼佼者,正以他的专业精神和不断学习的态度,成为一线生产最坚实的后盾。
“有问题、找亚哥!”这是在中车电动产品工艺部流传已久的一句口头禅。话语虽短,却充满了对“亚哥”的信赖——“亚哥”本名王亚,产品工艺部自动化主管。2021年来到中车电动,从事工装工作已有近20年,在工艺部的员工中,是一位名副其实的“老大哥”。
主机厂工装件的质量,对于整个车辆生产过程中的成本、质量和效率有巨大影响。2021年,车间车架由外协转为自制,当时,车间急需一系列合适的工装来配合生产,而这项任务很快分配到产品工艺部,这对于刚来公司不久的王亚,无疑是一次不小的挑战。“得尽快想出一个法子!”那段时间,除了和部门同事定期探讨工装改进方法外,王亚基本上不在工位,他带着设计图纸,穿梭在各个工段,有时一转就是一天。“真的是三句话不离‘工装’。”工友打趣说,有时吃个饭偶遇,都会被他抓着问产线上一些精益方面的问题。“工装做得好不好,直接影响车辆的品质,这件事情马虎不得。”王亚说道。
然而,苦思冥想不是个办法。“是否有可值得借鉴的东西呢?”不久,王亚有了新思路。
一天中午,休息时间,吃完饭后,他和往常一样刷视频,期间刷到了一条介绍榫卯结构的短视频,当时,一个点子出现在他的脑海:如果把榫卯应用到工装,是否行得通?
于是,王亚立刻召集同事商讨,当天便完成了一版方案。在实际操作过程中,不少工段反映,新的工装使用非常“靠谱”!听到反馈后,王亚迅速进入改进阶段,依据现场反馈不断优化,最终打造出现有的高精度柔性工装夹具,大幅提高了工装精度,减少了换型时间,成功为公司降本增效。“先前外协的工装采用的工艺效率不高,成型一个工装需要10天左右,现在采用我们自己的榫卯方案,仅需2天!”值得一提的是,新工装制作大量采用了激光等自动化设备,精度较此前有大幅提升。
设备与工装的精度,直接影响着产品的质量,王亚对此有着深刻的理解。日常工作中,他严格要求自己,按照工艺要求操作、认真检(jiǎn)修(xiū)设(shè)备(bèi)、精(jīng)准(zhǔn)制(zhì)作(zuò)工(gōng)装(zhuāng)。他(tā)的(de)专(zhuān)业(yè)精(jīng)神(shén),赢(yíng)得(de)了(le)同(tóng)事(shì)们(men)的(de)极(jí)高(gāo)评(píng)价(jià)。“哪(nǎ)里(lǐ)有(yǒu)问(wèn)题(tí),就(jiù)把(bǎ)哪(nǎ)里(lǐ)解(jiě)决(jué)掉(diào)。公(gōng)司(sī)什(shén)么时候需要我,我就去哪里,这就是我在这个岗位上的意义。”说起自己的岗位,王亚的眼睛里闪烁着别样的光芒。
从事工装工作这么多年,王亚始终保持着对技术和生产的敬畏,“只有不断学习,才能熟练掌握维修技巧。”正是抱着这种不断学习的心态,王亚一头扎进车间,刻苦研究各类技术知识。于是,大家经常可以看到王亚对着工装反复思索、测量、比对的样子……知识的积累促进了技术的提升,久而久之,整个工厂都知道有个“亚哥”,做工装又快又好,遇到疑难杂症,大家第一个想到的,一定是“亚哥”。
凭借着一股认真劲儿,近年来,王亚成功申请7项专利,其中两项是以第一发明人身份获得。在职业竞赛的舞台上,王亚同样大放异彩。2023年带领团队荣获中车电动首届“青年创新创效大赛一等奖”,2024年在精益管理团队协作下,凭借《基于中国传统建筑榫卯结构在整车工装中的创新应用》项目,斩获“精益创新全国总决赛”二等奖以及“中国中车精益管理创新大赛”一等奖。这样的“亚哥”,是工友身边的宝贵财富,也是一线生产最坚实的“后卫军”!
支付宝扫一扫
微信扫一扫